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衔接性----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化学1》教学初探

2019-08-20 15:10

摘自:《长乐华侨中学》

06年秋季,高中化学进入课程改革。新教材打破了原来的知识体系,不仅关注给学生提供多少知识,更重视过程与方法。苏教版必修教材《化学1》已经使用三个多月了,我们发现它不仅在专题内容选择与编排顺序上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而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我们在教授新教材过程中对如何衔接感受较深,下面就新教材衔接方面谈一下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一、学科知识的衔接

1、初高中知识的衔接

初中化学很多内容都是直接给出结论,而到了高中阶段,更重视让学生自己根据一些现象、事实归纳总结出结论。因此应注意初高中的衔接。

高中学生已有了一年的化学启蒙教育的基础,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必修教材的教学,首先对初中教材的内容与特点进行必要的了解,特别是在初中化学进入课改后,高中教师过去的经验已经失效的情况下。我们采取了讲座(请初中化学教师谈初中教材的教学情况)与自学(高中教师通读初中教材)相结合的方式来了解和熟悉初中教材。这样我们就对高一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做到游刃有余。例如现行的初中教材中已经没有“酸、碱、盐”的概念,我们高中教师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中》不仅要帮助学生建立这个概念,而且要帮助学生形成无机物关系的网络转化图:

再如尽管初中教材中已经不要求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但是初中教师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是补充了这部分内容,而且要求学生掌握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书写,因此《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中我们高中教师就可直接使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进行教学。又如在实验室制氯气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的实际,我们设计了以下问题组来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①、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实验室制取氢气、氧气的装置,他们的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②、能否选用上述装置中的一套来制取氯气呢?(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为什么?③、我们可以选择哪些仪器来制取氯气?(分小组讨论并组装仪器)请你说说你这套制取装置的优缺点(全体讨论选择最佳的一套)④、制得的氯气如何收集?⑤、制得的氯气如何收集?多余的氯气能否直接排向大气中?如果不能,应该再添加什么装置?⑥、通过这套装置能否制得纯净、干燥的氯气?如果不能,可能含有哪些杂质?为什么?⑦、如何除杂?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再完成实验,学生对实验装置的感受就更深,同时也对中学阶段制氢、制氧、制氯三套气体制取装置的异同、选用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为将来进行实验探究其他气体的制取做好了铺垫。

只有熟悉了新一届高一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中教师才能在此基础上展开合适的富有成效的教学设计,从而为高中化学教学真正进入课改打下扎实的基础。

2、必修模块之间及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知识之间的衔接

必修教材之间在知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例如《化学1》中《氯、溴、碘及其化合物》与《化学2》的《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之间的联系。前者介绍了各物质的性质,对其内在规律并未进行归纳;后者是从理论的高度整理出元素周期律。在教学中我们对化学1教材进行了这样的处理:在新授课时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氯、溴、碘的性质,在复习课的教学中通过氯、溴、碘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与分析得出卤族元素在性质上相似性与递变性的原因,从而为后面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埋下伏笔。《钠、镁及其化合物》也同样处理。

“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有着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必修模块中的很多内容在选修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苏教版《化学培训手册》)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必修模块中的很多知识都要求“知其然”,对“其所以然”并没有解释。如Na2CO3、NaHCO3的水溶液为何呈碱性(盐类水解)?电解饱和食盐水为何能得到氢气和氯气?(电解原理)为何要在钢铁表面镶嵌比铁活泼的金属就能防止钢铁的电化学腐蚀(原电池原理)-----我们在讲解这些内容时都为以后的模块教学埋好伏笔,对学生的疑问要尽量用最简单的科学语言来回答。

二、学科兴趣与地位的衔接

教学的衔接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需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相互衔接,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新的学习境界,适应学科新起点的必要的要求。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化学学习中,高一阶段的学习尤为重要。它不仅表现在具有承前启后的功能,还在于高一化学的知识难度、思维跨度,是刚毕业的初中学生不易登上的阶梯。初中化学的是零散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学法单一,习惯于记忆,缺乏知识的延伸和扩散训练;是启蒙式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高一化学知识的教与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新教材就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条件,新教材阐述了化学学科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等方面的基础性、实用性和关键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社会责任感。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明确学科的定位,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能使学生明确学科的重要性,让学生觉得学化学有用、化学并不难学、今后要选化学。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并充分利用这阶梯使学生尽快到达高中学习的境界。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新教材的教学同样也是如此。在三个多月的教学尝试中,我们在学习和摸索中前行,通过实践不断调整我们前进的方向,我们相信化学的新课改之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